信息之窗
政务中心
服务互动
公共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宏观经济> 分析研判
中国主要工业品供需状况分析
投稿:信息安全协调科 2017-09-07 14:24  访问量:335   来源:国家信息中心

        来源:经济预测部作者:邹蕴涵时间:2017-06-28

        2010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当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据19.8%的份额,略高于美国19.4%的比重,终结了美国自1895年到2009年总共114年制造业世界第一的记录。当前,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一、粗钢

粗钢市场的供求状况。

自1996年中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首次成为全球产钢第一大国后,中国钢铁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占世界钢产量的比重逐年提高。2014年中国钢产量超过8亿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49.3%。从中国重点企业的产销情况来看,中国粗钢销售增速呈现同经济增长状况和宏观调控政策紧密相关的发展势头。2005年以来,粗钢销售量从2.75亿吨开始以两位数的增速迅猛增长。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销售增速狂跌至0.6%左右。后来又在四万亿政策计划的推动下,从谷底猛调至高于危机前销售增速的水平,2010年甚至达到18.4%。随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进入低迷调整期,粗钢销售量增速跌至个位数。从表观消费量来看,2000-2014年中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12.6%,总量由1.39亿吨增长到2014年7.31亿吨。

产能利用情况分析

。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建筑、船舶、机械以及设备制造业等主要用钢行业对钢材需求依然旺盛。到2008年,粗钢产能利用率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其中,2008-2010年在四万亿计划的刺激下,产能利用率节节攀升,最高达到82%。随后从2009年开始逐步下降,并开始陷入产能过剩境地。到2014年,粗钢产能利用率降至70.7%,成为严重产能过剩行业。

国际比较。(1)粗钢产量。

2014年,全球粗钢产量达到16.62亿吨,同比增长1.2%。分地区来看,亚洲粗钢产量达到11.32亿吨,同比增长1.4%,占全球产量的68%。欧盟、北美洲粗钢产量亦小幅增长,中东作为钢铁生产规模最小的地区增长强劲,独联体国家和南美洲的产量出现下降。中国粗钢总产量8.2亿吨,位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49.6%。中国粗钢产量是日本的7.4倍,是美国的9.3倍,是印度的9.9倍,是韩国和俄罗斯的11.6倍,是德国和巴西的24倍。2014年12月份,全球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2.7%,与上年同期相比下滑2.4个百分点,再创2014年内新低。2014年全球平均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6.7%,明显低于2013年的平均78.4%。中国粗钢产能利用率为70.7%,比全球平均水平低6个百分点,表明产能过剩状况更为严重。从人均粗钢产量来看,韩国、日本人均产量较高,在最近十多年,基本保持在人均0.8-1吨左右。俄罗斯和美国人均水平也在全球粗钢人均产量之上,中国的人均产量水平从2002年开始超过世界人均水平,最近十年来人均产量增长迅速,2006年超越美国,2009年超越俄罗斯。并且在其他主要国家增长势头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2013年,中国人均粗钢产量达到0.6吨,仅次于日本的0.87吨和韩国的1.39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印度人均产量的10倍。再从人均粗钢消费量看,2013年,韩国人均粗钢消费量以1.11吨的水平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紧随其后为0.57吨。

生产技术。

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设备引进和自主创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装备取得了飞跃式发展,钢铁生产技术装备呈现出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连续紧凑化、长寿化等特征。目前,中国已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装备,高炉最大容积达5500立方米,转炉最大公称容量达600吨,并采用顶底复吹先进工艺。随着钢铁工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钢铁工业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也随之明显提高;钢铁工业的高炉利用系数、入炉焦比、高炉喷煤比、转炉炉衬平均寿命、连铸比等主要技术指标,已接近或超过世界先进指标。

二、水泥

水泥市场的供求状况。

在供给端,2010-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快速提升,年均增长7.3%,总量从18.7亿吨增长到24.7亿吨。总产能也在迅速扩张,2010年时全国熟料水泥设计总产能为12.6亿吨,2014年时已经超过17.7亿吨。同时,新型干法生产线比重、行业集中度逐渐提升。2007年以后新增新型干法生产线平均日产规模在3500吨以上,2011年达到3903吨。2011年在实际运营的1398条新型干法生产线中,日产4000吨及以上生产线528条,生产能力占新型干法能力比重提高到58.8%。在需求端,2010-2014年,全国水泥销量年均增长7.2%,规模扩大了1.4倍。宏观经济形势成为影响水泥需求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状况直接决定了水泥总体需求。近年来,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期,水泥销售量增速放缓明显。对于水泥市场来说,供大于求的过剩状态是目前其发展的主要矛盾。

国际比较。(1)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

据欧洲水泥协会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水泥产量41.8亿吨,熟料产能共35.7亿吨。中国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9.8%,产能占世界的56%,雄居世界第一,且产量比位居第二位的印度高出约8倍,熟料产能比位居第二位的印度高出约7倍,这两项指标更是比其他所有国家总和还要高。2014年,全球水泥总需求41.8亿吨,其中人口超过3000万的44个国家水泥总需求为38.2亿吨,比重达91.4%。在这44个国家中,人均水泥消费量最低的为刚果金,最高的为沙特,中国位居前列。国际比较表明,由于房屋结构、居住偏好不同,各国年人均水泥消费量峰值存在较大差异,例如美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由于木质房屋较多,且偏好使用石膏板,水泥消费量显著小于亚洲国家和地区,韩国、台湾水泥人均消费量峰值都超过1000kg,2011年中国人均水泥消费量也已经达到1526kg,美国、法国峰值则分别为432kg、566kg。尽管人均水泥消费量峰值不同,但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在城市化率达到或超过70%时达到人均消费峰值。

生产工艺

。2012年底中国新型干法水泥产能占比达88%。北美、西欧、日本、印度的新型干法占比在90%以上。国外立窑湿法窑等低效高污染落后生产线已非常少。10年间,中国由世界最大的机立窑水泥生产国发展成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大国。全国大部分机立窑企业和产品在该时期得到淘汰,淘汰落后产能取得历史性、决定性的进步和转折。新型干法水泥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水泥工业的科技进步,使中国水泥行业的技术、装备和整体水平跃至世界前列。

三、煤炭

煤炭市场的供求状况。

2001年以来,中国煤炭产业进入了为期10年的黄金发展期,煤炭消费随经济增长而快速增加,2012年煤炭消费量达到36.5亿吨,是2001年的2.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最近三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煤炭消费出现放缓态势,2014年煤炭消费总量同比增长0.1%。电力、冶金、建材以及化工是中国煤炭的主要四大消费行业。基于快速增长的煤炭需求,中国煤炭产量快速提高,2014年煤炭产量达到38.7亿吨,是2001年的2.46倍。有8个省份煤炭产量过亿吨,内蒙古再次超越山西,成为全国产煤量最高的省份。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千万吨以上煤炭企业共52家,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

国际比较。(1)总产量和总消费量。

《BP世界能源统计2015》显示,2014年世界煤炭总产量81.65亿吨,比上年下降0.7%,中国占世界总产量的47.4%。煤炭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南非、德国、波兰和哈萨克斯坦。2014年,全球煤炭消费增长0.4%,远低于过去十年2.9%的平均水平。煤炭在全球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跌至30.0%。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消费增长1.1%,为1998年以来的最小增幅,很明显是受到了中国消费(+0.1%)趋缓的影响。印度(+11.1%)创造了最大的增量记录,这也是全球最大增幅。世界煤炭产量下降0.7%,其中跌幅较大的是中国(-2.6%,)和乌克兰(-29.0%),足以抵消印度(+6.4%)和澳大利亚(+4.7%)的增幅。2013年,中国的人均煤炭产量达到2.85吨/人,高于全球人均水平1.1吨约1.6倍;在金砖国家中,人均产量水平低于南非但高于俄罗斯和印度。同时,中美两国的人均煤炭产量不相上下。2013年,中国的人均煤炭消费量达到1.4吨,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7倍,人均消费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高于日本。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人均煤炭消费量处于前列,仅次于南非,远高于俄罗斯(0.9吨/人)和印度(0.36吨/人)。

四、乙烯

        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化工基本原料,主要用于生产聚乙烯、乙丙橡胶、聚氯乙烯等。同时乙烯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占全球整个石化产品产量的75%以上,乙烯工业也因此成为石油化工行业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全世界已将乙烯产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化行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乙烯市场供需情况。

中国的乙烯产能从2000年的不到500万吨增加至2014年的1800万吨,随着2014-2015年煤制烯烃项目的相继投产,中国的乙烯产能突破2000万吨。2000年以来,中国乙烯的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10%。国内供需之间的缺口导致乙烯进口量逐年增加,对外依存度呈上升趋势,最近5年进口依存度在9%左右。

国际比较。(1)产能。

全球乙烯产能主要集中在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或原油产量高的地区,全球乙烯产能从2000年至今每年不断增加,年均增长3.8%。从区域分布来看,全球乙烯产能主要分布在东北亚和北美地区,中东和非洲地区位列其次,西欧地区也是重要的乙烯产地。亚洲地区的产能在2005年之后增速较快。从国家分布来看,2013年美国占据全球乙烯产能的27%,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紧随其后,产能比例分别为18%和14%,之后是日本、德国、韩国、加拿大等。从地域上来看东北亚和北美是全球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两地合占了全球45%的乙烯产量。中东和非洲位列其次,全球产量占比达到20%。西欧也是全球重要的乙烯生产基地,提供了大约16%的产量。2014年美国生产了全球18%的乙烯,中国和沙特阿拉伯紧随其后,产量占比分别达到11%和10%。除此以外其他国家产量相对较小,占比较为分散。在中东和非洲地区,沙特阿拉伯是最大的乙烯生产国,提供了该地区3000万吨约合52%的乙烯产量。

生产技术。

烃类热裂解、催化裂解、煤基甲醇制烯烃、从干气中回收乙烯以及生物资源制乙烯是目前中国工业上生产乙烯的主要技术。在这些乙烯烃生产技术中,烃类热裂解工艺已相当成熟,现有的乙烯装置通过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流程组合,不断地进行技术优化。随着中国催化裂化装置规模的扩大,从干气中回收乙烯可获得的效益越来越显著。目前,中国乙烯工业经过二轮、三轮改造、改扩建和部分新建,乙烯装置的综合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综合能耗明显下降,新建大型乙烯装置的设计指标已基本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

五、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思路

努力开拓国内市场需求

。一是扩大国内有效需求。适应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的需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消化部分过剩产能。二是着力改善需求结构。强化需求升级导向,实施绿色建材工程,发展绿色安全节能建筑,制修订相关标准规范,提高建筑用钢、混凝土以及玻璃等产品使用标准,带动产品升级换代。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大好时机,积极推动国内过剩产能全球化布局的思路,加快将国内产能转移到其他地区。一是巩固扩大国际市场。鼓励企业积极参加各类贸易促进活动,创新国际贸易方式。拓展对外工程承包领域,提升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和效益,积极承揽重大基础设施和大型工业、能源、通信、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带动国内技术、装备、产品、标准和服务等出口,培育“中国建设”国际品牌。二是扩大对外投资合作。鼓励优势企业以多种方式“走出去”,优化制造产地分布,消化国内产能。

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一是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等政策措施。协调解决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重大问题,理顺地区间分配关系,促进行业内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过剩产能。二是支持兼并重组企业整合内部资源,优化技术、产品结构,压缩过剩产能。三是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兼并重组。

淘汰和退出落后产能。

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分解落实年度目标,通过提高财政奖励标准,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方案等措施,鼓励地方提高淘汰落后产能标准。二是引导产能有序退出。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研究建立过剩产能退出的法律制度,引导企业主动退出过剩行业。分行业制订并严格执行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对超过能耗限额标准和环保不达标的企业,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等差别价格政策。

积极发展新兴、高附加值产业

。继蒸汽机技术、电气技术引发两次产业革命之后,以信息、生物、智能、新材料、低碳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融合创新,不断引发制造、能源、健康等生产生活领域的颠覆性变革,形成新的增长点,我国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新兴高附加值产业。一是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在信息技术由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和万物互联方向迈进的时期,大力发展新的智能化产品。二是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与储能技术、信息技术融合交汇的背景下,推动集中式电网向分布式能源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推动医疗健康、粮食生产和能源发展等领域产生巨大变革。比如新基因测序设备、精准医疗等。四是抓住3D打印和机器人等技术与网络协同制造融合发展的时机,形成设计个性化、生产本地化的新型制造模式。麦肯锡集团预测,到2025年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机器人与新一代基因组等12项重大技术突破,每年就将产生14-33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价值。国内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个性化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通用航空等6个新兴产业领域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5万亿元。

【关闭】
相关文章: